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行业新闻>详细内容

行业新闻

为听障学生的人生添彩

来源:不详 发布时间:2006-07-08 15:20:27 浏览次数:1031 【字体:
俗话说“聋哑不分家,十聋有九哑”,现如今再有这个观念就大错特错了。近日,当记者走进青岛市中心聋校初二(1)班的教室,看到教师刘美芸正在与班上的12名聋哑学生齐声朗读语文课文时,吃惊与感动并存。刘美芸从事特教工作20年,从小学开始到初二,她与所教班级的12名聋哑学生这8年间朝夕相处,默默耕耘,现在这12名学生人人都能通过说话与人交流了。

  特殊教育中聋校教学是艰辛的。听障学生由于听觉障碍,学习知识、能力形成、思维发展等受到很大影响。尤其是刚入校的听障儿童,原本只能借助手语交流,没有想要学习发音,更不敢想要说话交流。刘美芸为了教学生听音、辨音,甚至要靠压舌板、小镜子、纸片等一些辅助教具。有时为了辨别一个音,要细心地教学生重复数十遍、上百遍,一节课下来,常常口干舌燥,头脑发胀,甚至双腿发软。但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学期结束,她的学生都能较准确地发准课本上的音节,准确地朗读词语和句子。

  刘美芸曾被派往香港、上海等地学习先进经验,她回校后立即将学习成果运用于实践,在学校最先进行听力补偿及语言训练实验,实现了“手语”向“语言”的转变。为了求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她利用节假日,挨家挨户地走访动员家长给孩子配备助听器。有的家长却说:“像这样的孩子,能学点知识就行了,说话不大可能,不用配助听器,再说,家里也比较困难。”针对这种情况,她苦口婆心说服家长,并掏出1000元,资助了5名配机困难的学生。

  多年来,聋校的作文教学一直是让语文教师头痛的事。因为听障学生无法像普通孩子一样从小学会听话、说话,没有在认识事物的同时学会语言,因此,他们的作文常常思维混乱,语无伦次。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刘美芸对学生进行“每日一句”训练,对每个学生进行“会诊”,根据学生的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8年来,她鼓励班内12名学生,天天写“每日一句”,由最初的一句话到几句话,再到意思连贯的一段话,最后到一篇小短文,从不间断。为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她还自费为学生订书报,鼓励他们积极阅读。她总结出的听障学生坚持“每日一句”、“每日一段”、“每日一篇”的阶段性作文教学法,“教读、导读、练读、演读”的四步朗读指导法,让学生能写出语句通顺的文章。

  从事20年聋校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刘美芸感受颇深,她苦闷过、也心酸过。当抽象的事物向学生表述不清时,她焦急、痛苦;特别是到普通学校听课时,耳闻目睹健全孩子那清脆悦耳的读书声和师生间配合默契、对答如流的情景,她真是羡慕至极!但信念和理性战胜了感性:她爱她的选择,更爱这些听障学生!

  《中国教育报》2006年7月8日第2版
分享到: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