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教学科研>详细内容

教学科研

2021级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作者:赵迪 来源:学院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5-18 22:51:15 浏览次数: 【字体:

河南林业职业学院2021级

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和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环境工程技术

专业代码:420802

二、入学要求

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

三、修业年限

三年。

四、职业面向

本专业职业面向如表1所示。

表1  环境工程技术专业职业面向一览表

所属专业大类(代码)

所属专业类(代码)

对应行业(代码)

主要职业类别(代码)

主要岗位类别(或技术领域)

职业资格证书或

技能等级证书举例

资源环境与安全(42)

环境保护类(4208)

环境治理(772)

环境污染治理工程技术人员(2023103)

环境监测、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固体废物治理、林业生态环境管理

化学检验工技能证、废水处理技术等级技能证、废气处理技术等级技能证、CAD等级证书、监理员、施工员等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和地方区域建设需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掌握环境污染物监测分析、环境污染治理、环境工程制图与施等专业技术技能,具备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等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具有较强的就业创业能力,面向环境监测、环境污染治理、环境工程施工领域,能够从事环境污染监测、各类(污)废水处理厂及其它污染治理行业、环境工程施工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二)培养规格

1、素质

(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爱国情感、国家认同感、中华民族自豪感,遵守法律,遵规守纪,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遵守、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德向善、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具有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质量意识、绿色环保意识、安全意识、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等;具有从事相关职业应具备的其他职业素养要求。

(3)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人文素养。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健全的人格;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能够形成一两项艺术特长或爱好;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

2、知识

(1)公共基础知识。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掌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基本知识;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掌握一定英语基础知识;掌握必备的军事理论和一定的军事技能;掌握社交的基本礼仪礼节;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必备知识。

(2)专业知识。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环境保护、安全消防等知识;掌握环境现场勘察与分析的基础理论;掌握环境生态、工程制图、环境微生物等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噪声污染治理、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基本方法和原理;掌握环保设备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规范;掌握环保工程施工、运营管理的方法和流程;掌握污染物常规项目监测方法;了解最新发布的环境保护相关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

3、能力

(1)通用能力。具有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和学习迁移的能力;具有分析和处理实际工作中遇到一般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具有认真、严谨、精益求精的敬业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和指挥能力;具有团结合作和各工种技术协作能力。

(2)专业技术技能。能根据已知环境指标参数和设计目的要求选择污染治理工程工艺并确定工艺运行参数;能够因地制宜,灵活运用知识,举一反三地处理问题;具有设备安装与维护技术,能进行设备运行检测、故障处理和排除的能力;能完成环境工程项目平面布置和高程布置设计,能完成污水及废气处理工程初步设计、并完成图纸的绘制;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和指挥能力;具备独立进行环境污染治理工艺分析、优化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具有对常规污染物进行检测、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具有本专业需要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六、课程设置及要求

本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

(一)公共基础课程

根据党和国家有关文件规定,将思想政治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育、军事理论与军训、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列入公共基础必修课;并将党史国史、创新创业教育、高等数学、公共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社交礼仪等列入选修课。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目标: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熟悉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最新理论成果和改革的一系列重大基本方针政策;掌握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主要内容:一共包含14个专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跨世纪发展;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美丽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教学要求:采用理论传授和专业实际相结合的模式,通过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手段,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保证学生能够对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能够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工作,进行社会调研并完成调研报告;能够分析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形成正确的判断,提高学生辨别是非与对错的能力。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程目标: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增强学法、用法的自觉性,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行为修养和法律素养。

主要内容:人生的青春之问;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教学要求:采用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的模式,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的形式,要帮助和指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有关人生、理想、道德、法律等方面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为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形势与政策

课程目标: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国家改革与发展所处的国际环境、时代背景,正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重大方针和政策。正确分析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把握未来,勤奋学习,成才报国。

主要内容: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全面从严治党形势与政策的专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政策的专题;港澳台工作形势与政策;国际形势与政策专题。

教学要求:采用课堂讲授和专题讲座相结合,使学生深入了解国内外形势与政策变化,坚决拥护党的领导,掌握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及时、准确、深入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帮助学生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4、体育

课程目标:全面了解体育常识,并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技能,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主要内容:普通体育课开设田径、球类、武术、体操、体能、体育理论等。选项课、选修课开设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拳击、太极拳、健美操、跆拳道、保健等课程。

教学要求: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既教书又育人,通过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达到强身健体、塑造学生完美的性格和品质的教育目的。激发学生爱好体育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健康体育、快乐体育、终生锻炼的习惯和理念。

5、军事教育

课程目标:普通高等学校通过军事课教学,让学生了解掌握军事基础知识和基本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危机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提高学生综合国防素质。

主要内容:中国国防;国家安全;军事思想;现代战争;信息化装备。

教学要求:教师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模式,使学生了解习近平强军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通过微课视频,专题讲座等方式,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和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升学生国防意识和军事素养,为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建设国防后备力量服务。

6、公共英语

教学目标:经过140-180学时两个学期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

主要内容:2500左右常用词汇;基本语法规则(常见的10种时态和各种从句等);多种题材听力材料;多样的日常交际会话;各种新颖的阅读材料;各种表格、信函、请假条等应用文写作;日常生活中的实用翻译(英译汉)。

教学要求: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小班上课或分层次上课,语法、阅读和翻译采取讲练结合,口语采用情景模拟等手段,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内容,扩展知识,理清脉络,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在了解、认识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灿烂文化成就有一个宏观的、明确的把握,从而引发他们关心和思考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问题。

主要内容:了解文化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了解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多元化和丰富性,本课程主要包括中国文化形成的背景、发展的脉络及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内容和特点,重点讲授中国传统宗教、哲学、文学、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文字文化、交通文化、科技文化、民间文化、建筑园林文化和医药养生文化等几个方面,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

教学要求:课堂上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学生课前学习的基础上,通过“音画一体”的多媒体情境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活跃度,增强学习效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定一种文化现象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文化考察、参观,开展讨论撰写论文。

8、大学生心理健康

课程目标: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意识”;培养良好的个性情感、完善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更为成熟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与技巧;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学习和就业的压力,学会自助与求助方法;帮助学生正确面对恋爱、就业、创业等生涯发展问题。

主要内容:心理健康概论、自我意识和适应发展、情绪管理与、挫折应对、人格培养、人际交往、性和恋爱心理、网络心理、生涯规划、心理问题的识别与预防等。

教学要求:采用理论与体验教学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中突出生动、活泼和创新的特点。通过同学之间的坦诚交流、经验分享和相互模仿,使学习者在不同的主题上得到崭新的体会。

9、计算机应用基础

课程目标: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了解网络、数据库、多媒体技术等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和相关技术,掌握基本办公软件的使用,能够具备良好的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呈现的能力。

主要内容:操作系统基础知识,含计算机组成基础知识、文件管理、控制面板管理、数据录入技术等简单应用;WORD,文档的编辑与格式管理,文档管理一般性操作;EXCEL,使用电子表格进行数据管理,数据管理的基本任务要求;PowerPoint,使用演示文稿进行演讲、报告、介绍等资料进行展示,能够实现PPT使用。

教学要求: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教学形式为讲授+上机实践,要求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基本管理维护的能力;掌握简单计算机网络管理能力;掌握常用工具软件操作能力;操作办公自动化软件完成专业工作能力;掌握专业要求的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特殊能力。

10、高等数学

课程目标: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极限的理论,能求出函数的间断点并分类;理解导数、微分和积分的概念,能熟练求函数导数、微分和积分,熟练应用导数理论解决最优化模型;利用积分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及不规则体的体积;能熟练解出简单的常微分方程。

主要内容:函数极限与连续;导数与微分及其应用;不定积分、定积分及应用;常微分方程。

教学要求:采用课前预习,课上答疑,重点讲解,课外练习的系统学习法。采用讲练结合法、问题解决法和分组教学法等;以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对不同学科领域的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抽象出相应的数学概念,加深学生对抽象概念的认识。

11、大学生创新与创业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创新对于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学习并掌握创新的基本理论、创新思维和创新技法,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热情,并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让学生了解创业活动过程的内在规律,了解创业过程经常遇到的问题和初创企业的特点。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强化创业精神,以及资源整合、团队建设等创业技能,使学生能用创业的思维和行为准则开展工作,并具有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专业学习和创新创业实践打下良好基础。

主要内容:本课程共十一章,每章设有本章地图、案例故事、导入活动、基础知识与理论、基本方法与流程、创业实训、课外实践和专家视点等八个模块。具体章节为: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新方法、创新能力、创业概述、创业机会与风险、创业团队组建与管理、创业资源与融资、商业模式设计与论证、创业计划与路演、新企业的创办。

教学要求:采用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性教学,专业知识教学+创新创业实训教学相结合,既注重对学生创新创业理论方法的传授,同时更注重学生创新创业人格与实践精神的培养。帮助学生扩大创新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明确创业的过程与步骤,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业能力。

12、职业素养

课程目标:使学生拥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和持久的职业热情,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职业人”。弥补学生社会能力及方法能力培养的缺失和不完善。最大限度地发挥校企合作优势,提高职业教育学生“零距离”就业能力,真正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文关怀。

主要内容: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礼仪;职场沟通;职场协作;情绪管理;时间管理。

教学要求: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素质为本位、以探究为途径、以综合考评为结果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和专业特色明确自己通过亲身实践去主动验证所学理论,培养所需各种能力。

13、社交礼仪

教学目标:理解和掌握礼仪的概念,特点,作用及意义,掌握礼仪的养成途径,深化对旅礼仪的理解,加强行为礼仪规范意识,让学生将礼仪运用到生活中。

主要内容:礼仪的概念,特点,原则,作用;仪容仪表和仪态;礼貌语;职场礼仪等。

教学要求:本课程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以讲授,示范操作与礼仪训练为主;要求达到礼仪规范动作要求,塑造、展示出良好形象。

14、马克思主义理论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教学要求:采用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教学形式为理论教学+实践性教学;要使学生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5、职业生涯规划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方法,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以及成才观,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主要内容:职业生涯规划概述;自我探索;职业社会认知;确立职业生涯目标;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教学要求: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紧密结合社会现实,以课堂教学为主,采取教学与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运用课堂讲授,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训练、社会调查与实践、课堂小组讨论、师生互动、角色扮演等方式,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结合不同专业的学科特点,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能动性。

16、就业指导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当前就业形势及政策,了解职业、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个性、职业理想的基本知识,指导学生提高职业道德实践能力,使学生有良好的就业心理准备和就业技巧,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能力自主择业,依法从业,培养学生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力量。

主要内容:当前就业形势,就业政策;职业素质提升;职业意识激发;职业心态调控;职业路径选择;职业形象设计;求职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熟悉就业流程、劳动法规等。

教学要求: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老师主导作用,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现代化教学设备,同时辅以微课教学,增大授课容量,注重学以致用,将课程教学与学生专业实习相结合,帮助学生提高职业适应能力,实现学生顺利就业。

(二)专业(技能)课程

专业(技能)课程含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通过产学合作教育,充分利用企业的项目、人才、设备、资金,实施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科学地处理好课程与课程之间、课程中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专业课程设置要与培养目标相适应,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专业课程设置要注重引导和体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习、实训等。应依据国家发布的有关专业顶岗实习标准,严格执行《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有关要求,组织好认知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

1、环境监测

课程目标: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掌握水、大气和土壤、固体废弃物、噪声等环境要素指标的分析检验方法;掌握主要污染物进行采样、处理和测定的方法;掌握监测数据的正确处理方法。

主要内容:水和废水监测、大气和废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生物监测、噪声污染监测、室内污染监测、环境监测质量保证。

教学要求:在课程教学初期,采用示范教学和引导文教学法为主,教师学生互动,教师示范、学生做中学,依据引导文完成设计任务;在教学中后期,以任务教学法为主,学生在老师辅助下,以学生为主体,依据所学,相对独立完成监测任务。

2、水污染控制技术

课程目标:了解和掌握城市生活污水和各类废水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处理方法的原理和工艺技术;初步掌握废水(污水)处理的工艺设计及有关构筑物的设计、有关机械设备的选型和计算,能够进行典型水处理设备的操作运行;初步了解污水处理厂的运行与管理。

主要内容:各类废水(污水)的处理方法(包括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污泥的浓缩和脱水、废水的深度处理与资源化、污水处理厂的设计与运行管理等。

教学要求: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课内讲授结合课堂实验,现场教学及生产实习,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的处理对象提出基本的水处理方案,并能根据需要进行初步设计、调试以及进行典型水处理设备的运行管理。

3、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课程目标:掌握燃料的基本性及影响燃料燃烧的因素;掌握煤燃烧污染物的生成机制;掌握先进的洁净燃烧技术;掌握常用除尘器的除尘机理、构造及运行维护;掌握气态污染物控制方法的原理、操作影响因素及运行维护;了解净化附属设备的选型及维护。

主要内容:污染物浓度估算及厂址选择、颗粒污染物控制、气态污染物控制、净化系统附属设备的选型与维护。

教学要求: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以“某工业废气治理设计”为载体,通过具体任务的完成,培养学生在大气污染治理设备选型、运营与管理方面及废气工艺的选择技能。

4、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技术

课程目标:了解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了解固体废物的来源与分类;熟悉我国固体废物管理现状、管理原则、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掌握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主要设备、构筑物和典型工艺。

主要内容: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法律法规及标准和政策、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与处置、工矿业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

教学要求: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现场教学及生产实习相结合,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培养学生固体废物资源化的理念,能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专业方法和专业技能解决决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中的实际问题。

5、城市水处理系统运营与管理

课程目标:了解城市水系统的运行管理技术相关的基础知识和理论;了解污水处理厂工艺与管理的新发展;掌握污水处理厂运行与管理,

主要内容:城市自来水水厂和污水处理厂的处理工艺系统、机电设施与控制系统的运行、维护、控制与管理措施,城市水业企业的内部管理、给水排水系统调度、给水排水对外服务与收费管理等。

教学要求: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课内讲授结合课堂实验,现场教学及生产实习,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使学生能对污水处理厂进行日常操作和维护管理,会对城市水处理系统异常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6、环保设备与应用

课程目标:掌握环保设备的基本概念、工程设计基础及主要环保设备的设计计算方法;会对常见的水处理、大气污染控制设备及噪声控制设备进行简单设计;会运用常见环保设备。

主要内容:环保设备基本概念、分类、特点、技术指标;环保设备的基本情况;具体工程项目所应用到的环保设备、具体环保设备的选择、运行与维护方法。

教学要求: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课内讲授结合课堂实验,现场教学及生产实习,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在工程设计阶段,根据工艺流程特点选取合适的设备型号;在工程建设阶段,根据工艺要求为设备安装提供技术指导;在运营阶段,管理、维护设备正常运行。

7、分析化学

课程目标:掌握定量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掌握化学分析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主要内容:滴定分析法概述、酸碱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重量分析和沉淀滴定法。

教学要求:采用项目教学法,课内讲授结合课堂实验,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能根据既定分析程序正确的进行分析,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并为后续学习《仪器分析》课程打下基础。

8、仪器分析

课程目标:掌握环境监测类主要仪器分析的方法和基本原理;了解与掌握仪器分析方法的应用对象及分析的基本过程;了解现代仪器分析发展的趋势。

主要内容:光谱分析法、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光谱分析法、核磁共振波谱分析、质谱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色谱分析法。

教学要求: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课内讲授结合课堂实验,重点通过实验环节加强和巩固对有关分析仪器原理的理解,掌握分析仪器的操作方法,提高动手能力。

9、环境微生物技术

课程目标:了解微生物学的基本形态、类型,掌握微生物的结构、生理特性、生长规律、遗传与变异及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转化中的作用、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作用, 理解在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中所涉及的微生物学原理;了解有害微生物的控制技术。

主要内容:环境污染物对微生物的毒性,微生物对污染物的抗性,微生物抗污染物的分子机理,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和降解机理,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的分子遗传学,废气微生物处理方法,污水的微生物处理方法,固体废物的微生物处理方法。

教学要求: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课内讲授结合课堂实验,现场教学及生产实习,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提高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及相关专业技能,从而进一步利用微生物为治理环境服务。

10、环境工程制图

课程目标:了解并遵守《机械制图》国家标准的基本规定;基本掌握绘图技巧;掌握环境工程制图方法和技能。

主要内容:制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正投影、基本立体的投影、组合体及轴测图、建筑施工图、管道工程图、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图、计算机绘图。

教学要求: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把“基本体一组合体”的画法作为重点,在实践中从小的立体、组合体、到建筑形体,再到建筑物、管道系统、给排水系统、施工环境逐步深入,不断实践,掌握工程制图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最终做到准确绘制和阅读本专业相关的工程图样。

11、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课程目标: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熟练地运用各种实用开发方法和基本技术方法;了解计算机辅助设计各领域的发展动向。

主要内容:AutoCAD基础知识,基本绘图命令,图形的编辑修改命令,尺寸标注,文本标注与编辑,图形输出,三维图形绘制等。

教学要求: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采用精讲多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将实用理论与工作实践相结合;讲与练、学与用紧密结合,强化学生对软件的实际操控能力。

12、噪声控制技术

课程目标:掌握一定的噪声污染控制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噪声评价方法、测量方法及控制技术等;基本掌握环境噪声测试技术和控制工程的设计原理与方法。

主要内容:声波的基本性质及传播规律、噪声的评价和标准、环境噪声控制的基本原理、噪声控制技术、噪声控制技术的应用和声环境影响预测。

教学要求: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实践获取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利用所学知识能进行噪声监测与评价,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噪声污染工程问题。

13、环境生态学

课程目标:掌握环境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理论、研究方法及实际应用;了解受损生态系统变化;掌握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及修复对策;掌握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主要内容:生态系统生态学、生态系统服务、人为干扰对生态系统的损伤、生态恢复、生态系统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等。

教学要求:采用课内讲授结合现场教学,以生态学原理为中心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学会运用生态学理论来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也为治理被污染和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打下基础。

14、室内环境污染控制与监测

课程目标:掌握室内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掌握主要的室内污染物的检测技术;掌握室内空气品质评价的基本方法和室内污染控制的技术。

主要内容:室内污染来源、室内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室内环境有害物质监测方法、室内空气质量评价、室内污染控制、室内装饰装修材料中有害物质限量及测定。

教学要求:采用教学做一体,课内讲授结合课堂实验,现场教学及生产实习,能利用所学知识对室内主要污染物进行检测和评价。

15、环境影响评价

课程目标:掌握污染源调查与工程分析,水、气、声、固、生态的环境现状和预测评价知识,以及风险评价等基本知识;初步具备编制一般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能力;掌握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环境影响评价问题的能力。

主要内容:环境影响评价的准备工作、现场踏查、工程分析内容与方法、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方法、环境影响预测的基本方法和工作流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

教学要求:以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规范为要求,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用所掌握的知识完成从资料采集、监测分析、大纲编制到报告书撰写整个流程,强化其技能应用能力。

16、环境工程施工管理

课程目标:了解水工构筑物和管道工程的施工技术和质量标准及验收方法、所用材料及管材的性能、规格及检验;掌握常见工程与施工材料识别。

主要内容:环境工程项目组织、项目合同管理、项目采购管理、项目监理与索赔、项目计划、项目风险管理、项目成本、工期与质量控制、项目采购管理、沟通与协调及项目验收等内容。

教学要求:采用讲授与提问、引导和自学、观察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和教师之间能相互交流,对施工中的重点、难点有初步了解,具有编制施工组织计划的基本技能和施工监理的一般常识。

17、环境管理

课程目标:掌握环境管理的内容、手段以及基本理论;熟悉我国的环境保护方针政策及11项环境管理制度体系;深入了解区域环境管理、工业企业环境管理和自然保护区环境管理;了解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以及全球环境问题管理。

主要内容:环境管理的内容及手段、环境管理的政策方法、我国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环境管理的技术方法、区域环境管理、企业环境管理等。

教学要求:采用课堂讲解、提问、讨论等形式进行启发式理论教学,通过案例分析与实践教学,引导学生思考,查资料,互相探讨,从宏观和微观管理的两个层面上解决环境管理中“管什么”和“怎么管”的基本问题,为今后从事各领域的环境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不断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持续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技术技能培养、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切实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一)理论教学

由专业任课教师组织实施,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当地生产实际,组织安排教学,要求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实践教学

1、专业认知实习:由专业教学团队统一组织,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实施,适当聘请企业人员进行指导,通过外出参观学习、企业实践锻炼、企业调查、个别访问等途径进行实施。

2、课程实训:课程实训由各课程教学团队组织实施,系办统一协调管理,根据课程教学需要集中或分散实施。课程实训由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指导,以学校专职教师为主。

3、生产性综合实训:由专业教学团队统一组织,以小组为单位集中进行,采取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平台,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

4、顶岗实习:顶岗实习由专业教学团队统一组织实施。顶岗实习采用系里安排和学生自主选择的办法,确定顶岗实习企业及岗位。系部召开实习学生动员会,统一部署安排实习工作。校企联合制定实习计划,安排实习内容,确定实习指导教师及学生毕业设计题目。以企业兼职教师为主,学院专职教师进行巡回检查及通过顶岗实习互联网指导平台进行指导的方式,及时解决实习当中存在的疑难问题。顶岗实习由校企共同管理,实行学校和企业共同考核机制,企业重点从学生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及工作态度等方面考核,学校重点从巡回检查情况和实习报告等方面考核,并负责顶岗实习综合成绩评定。

(三)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通过专门课程、专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等途径实施。

1、公共课:通过开设思想政治理论、军训、就业指导、素质拓展训练、创新创业教育等课程,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组织纪律性,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队协作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2、专业实践活动:通过课程综合实训、生产性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等专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进行专业实践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安全与质量意识,提高专业基本素质。

3、社会实践:通过参加专业调研、参加专业技术推广、学生志愿者活动等各类社会活动,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和获得新知识、新技术与继续学习能力。

4、课外活动:通过参加学生社团、集体活动、个人才能展示等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乐于助人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专业自信心。

本专业教学进程总体安排表如表2所示。


表2   环境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进程总体安排表

1、公共基础课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课程性质

学分

学时

学期课

程安排

考核

方式

040411

010507

思想道德修养

与法律基础

公共基础课

必修

4

62

一、二

考试

040403

040410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公共基础课

必修

4

58

三、四

考试

040402

形势与政策

公共基础课

必修


16

一到五

考试

040501

040502

公共英语

公共基础课

必修

8

124

一、二

考试

040601

040602

040603

体育

公共基础课

必修

6

90

一、二、四

考试

000003

军事教育

公共基础课

必修

2

30

考试

010406

大学生心理健康

公共基础课

必修

2

30

考试

000020

创新创业教育

公共基础课

必修

2

28

考查

040208

高等数学

公共基础课

限选

4

60

考试

030584

信息技术

公共基础课

限选

2

30

考试

030185

公共艺术

公共基础课

限选

2

30

考查

040419

社交礼仪

公共基础课

限选

2

30

考查

000022

马克思主义理论

公共基础课

限选

2

30

考试

040421

职业生涯规划

公共基础课

限选

2

30

考查









0103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公共基础课

限选

2

28

考试

040404

就业指导

公共基础课

限选

2

28

考查









030269

职业素养

公共基础课

限选

2

28

考查

形势与政策1-5学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共8学分,限定选修课中高等数学、信息技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业指导为必选课共12学分。全学年总学时2836,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不少于709,公共基础课程学时至少占总学时的25.2%以上。

 

 

2、专业(技能)课

课程

编码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课程性质

学分

学时

学期课

程安排

考核

方式

010712

环境工程制图

专业课

必修

4

64

考试

020108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专业课

必修

4

56

考试

040313

分析化学

专业课

必修

4

60

考试

040301

仪器分析

专业课

必修

4

60

考试

010307

环境微生物技术

专业课

必修

4

64

考试

040504

专业英语

专业课

必修

2

28

考试

010713

环保产业认知

专业课

必修

2

28

考试

010309

010714

环境监测

核心专业课

必修

8

128

三、四

考试

010715

010716

水污染控制技术

核心专业课

必修

8

128

二、三

考试

010310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核心专业课

必修

4

60

考试

010717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技术

核心专业课

必修

4

60

考试

010327

城市水处理系统运营与管理

核心专业课

必修

4

60

考试

010718

环保设备与应用

核心专业课

必修

4

56

考试

030251

室内环境污染控制与监测

拓展专业课

限选

4

56

考试

010719

环境生态学

拓展专业课

限选

4

56

考试

010720

环境工程施工管理

拓展专业课

限选

2

28

考试

010334

环境影响评价

拓展专业课

限选

4

60

考试

010560

环境法律与法规

拓展专业课

限选

2

28

考试

010312

环境管理

拓展专业课

限选

2

30

考试

必修、限选、任选比例基本为80:15:5。全学年总学时2836,实践性教学学时1590,实践性教学学时占总学时数56.1%以上。该专业6门专业核心课程。限定选修课中专业课类选够不少于10学分。

3、其他

序号

项目名称

课程类别

课程性质

学分

学时

学期课

程安排

考核

方式

1

军事技能

实践课

必修

2

112

考查

2

劳动

实践课

必修

1

30

考查

3

认知、跟岗实习

实训课

必修


390

一到五

考查

4

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实训课

必修

6

480

考查

5

国家安全教育、节能减排、绿色环保、金融知识、社会责任、人口资源、海洋科学、管理等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等。

人文素养

科学素养

扩展选修

课程

任选

9

132

二到五

考查

必修、限选、任选比例基本为80:15:5。


八、实施保障

(一)师资队伍

1、在校生与专任教师比例不高于25:1(不含公共课),专业负责人应具有副教授职称。

2、要求全体专任教师具备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3、专任专业教师应具有高校教师资格,接受过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培训,具有开发职业课程的能力。部分教师具有3年以上企业专业技术岗位工作经历,熟悉本专业领域技术发展,能够与合作企业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4、兼职教师在环境监测、三废治理、安全生产等方面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专家和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对职业教育有一定的认识,具有一定的职业教育工作经验,愿意承担教书育人工作,同时具备3年以上专业技术岗位工作经历,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本科以上学历。

5、在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固废处理与处置等方面聘请5名以上既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专家和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对兼职教师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法培训,并通过在校跟师学习、在企锻炼教师帮带等形式,加强其职业教育素养,提高教学设计实施中各种教学方法的实际运用能力,使他们能较好地承担实践技能要求较高的课程教学和学生顶岗实习阶段技术指导工作任务。

6、本专业专任教师“双师”资格(具备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或企业从业经历)的比例达到60%以上。

(二)教学设施

教学设施主要包括能够满足正常的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所需的专业教室、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等。其中实训室面积、设施等应达到国家发布的环境工程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仪器设备配备规范)要求。信息化条件保障应满足专业建设、教学管理、信息化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需要。

1、专业教室基本条件

专业教室一般配备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和配套适用的电化教学设备,符合紧急疏散要求,标

志明显,保持逃生通道畅通无阻。

2、校内实训室基本要求

(1)环境监测实训室

环境监测实训室应配备PH计、浊度仪、分析天平、COD消解仪、分光光度计、生化培养箱、大气采样器、显微镜、声级计等常规污染物监测所需仪器设备,用于环境监测、化学分析、环境微生物等课程的实习实训。

(2)环境工程仿真实训室

环境工程仿真实训室配备电教设备,配备仿真实训软件,配备计算机的数量要保证上课学生1人/台,用于水污染治理技术、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噪声污染控制技术、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技术等课程的实训教学。

(3)工程制图实训室

配备电教设备,安装工程制图相关实训软件,配备计算机的数量要保证上课学生1人/台,满足计算机辅助设计、环境工程制图等课程的实训教学。

(4)水污染治理室

配备物理、化学、生物处理等实训装置,配备实验清洗水槽,配备通风系统,用于水污染治理技术、环保设施运营与管理等课程的实训教学。

3、实训基地要求

具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能提供环境工程工艺、环境施工、环保设备安装调试等相关实习岗位,能涵盖当前相关产业发展的主流技术,可接纳一定规模的学生实习;能够配备相应数量的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进行指导和管理;有保证实习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的规章制度,有安全、保险保障。

(三)教学资源

健全教材选用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区、市)关于教材选用的有关要求,选用体现新形势、新技能、新规范等的高质量教材。优先选用省部级以上获奖的高职高专教材,选用近3年出版的高职高专教材或使用反映教学改革要求的教材达到80%以上,校内自编教材、实训指导书以及校企合作开发的自编教材要按照相关程序审核,确保质量。

专业图书生均不少于100册,数字资源应满足学生专业学习、教师专业教学研究、教学实施和社会服务需要。

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融合。根据“互联网+职业教育”新要求,加快建设智能化教学支持环境,建设能够满足多样化需求的课程资源,创新服务供给模式,服务学生终身学习。全面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现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四)教学方法

1、教法

基于高职学生具有抽象思维较差,形象思维较好的特点,改变学生传统的“听课看书记笔记"的学习方式,坚持工学合作、知行合一,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1)转换课堂的角色分配。让学生把自己定位成授课教师,再通过教师的相关培训之后,在上课之前做好实际课堂准备工作,如熟悉书本内容、设计授课方案、挑选知识重点,并且结合现代化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做好课前PPT教案等,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意思维。

(2)案例教学法。采用案例教学法在讲授中举出具体工艺(最好到现场参观)进行分析、评价,然后学生提出优化方案,结合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主动性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本教学法可采用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然后共同讨论和教师点评。

(3)小组讨论法。采用小组讨论法要求学生课外查阅资料,提出自己的观点,既有利于课程知识的掌握,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口头表达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

(4)现场教学法。在这种现场实物教学环境下,能够达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目的,这种教学方式既有利于学生学握理论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6)评价手段的改革教学。采用“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且以被评价者的素质全面发为目标,更加重视日常的考核评价、过程性评价。

2、教学模式改革

根据环保产业发展动态和环保企业人才需求,结合环境质量监测、环境污染控制、环境污染修复、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计、应急预案、环保设备及环保产品维护等岗位能力要求,开展项目式、任务式等情境教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移到通讯技术、互联网技术,结合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等,开展混合课堂教学,课外随时实训,泛在式教学。

(1)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校企协同式育人模式

坚持校企双主体育人,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订并开设与行业需求密切相关的课程、聘请企业一线工程师开设专业课、课程设计、项目实训课等。加强行业企业引入共同培养人才的工作力度,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拓展学生实践平台,建立双导师制,校内校外导师联合培养,开展订单式培养等方式,进行深度合作。安排学生深入到企业进行行业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提高学生知识的复合性和应用性,促进学校学习与上岗工作的无缝衔接。

(2)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基于环保产业链和市场需求,教学中以工作任务为引领,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强调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注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避免“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注重学中做、做中学互动,由教师提出任务要求并做演示,学生按要求完成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活动中掌握课程的职业能力。教学中以学生为主,根据完成任务的需要,引入相关知识,使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将知识内化为技能。应突出技能培养目标,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基于生产过程组织教学,让学生边学边练,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价

专业教学评价从“教”与“学”两个层面进行质量的评价。“教”即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学”即评价学生能力水平,通过“教”与“学”两方面的评价,促进教学相长,提高专业整体教学质量和水平。

1、评价内容和方式

(1)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

主要考察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师的技术能力。

教学能力评价内容包括课程开发、教学水平、教改能力等。评价方式以说课、现场听课、学生测评、综合考核等进行。评价者由领导、同行、督导、学生组成。

技术能力评价内容包括:实际操作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对外服务能力、双师条件等,考核方式以技能考核、技术服务项目等形式进行,评价者由企业、专家、学校组成。

(2)学生的能力水平评价

主要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

学习能力评价的内容包括:课程学习、动手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等,通过课程考核、行(企)业评定等形式评定成绩,评价者由教师、督导、行(企)业组成。

职业能力评价的内容包括:岗位适应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能力等,通过行为样本模式、工作现场观察等形式评定成绩,评价者由企业、领导、督导、专家组成。

2、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依据环境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内涵要求,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分由课堂教学水平、实训教学能力、教学效果三个部分进行,总分100分,其中,课堂教学水平占40分,实训教学能力占30分,教学成果(课程开发、教改能力、帮教活动等)占30分。每学年评定两次,结果取平均值。

3.学生的能力水平评价标准

(1)理论学习效果评价方式

本专业的各门主要专业课在评价方式上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方式,主要包括:卷面笔试、作业、课堂出勤、上机操作考核等。随着评价方式的多样化,适应不同学习方法的学生有了展示自己学习效果的最佳选择方式,最直接的效果就是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掌握学生专业学习的长处所在,使教师能够尽量做到针对性培养,以利于学生今后的就业方向。

(2)实践学习效果评价方式

实验实训评价

在实习(实训)评价方式上我们采取了实习报告与实践操作水平相结合、实训过程与仪器熟悉程度考查相结合、多种实习(实训)项目备选考核、实习(实训)项目熟练程度考核形式,如实反映学生对各项实习(实训)项目的技能水平。

顶岗实习评价

顶岗实习考核方面除了传统的由学生撰写实习报告上交评定成绩的方式外,占有评价重要份额的是实习单位(企业)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包括学生在实习场所的学习态度、工作态度、人际关系、道德修养等方面的考核。实习结束后,学生要提交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实习单位综合评价鉴定等多层次、多方面的评价方式。

学生的能力水平评价一般安排在第六学期进行,每位学生只进行一次评价。在评价时成绩的计算公式为:课程平均理论考试成绩×50%+平均实训考核成绩×30%+顶岗实习成绩×20%,所得结果即反映学生能力水平,90分以上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70—79分为中等,60-69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评定结果计入学生学籍档案。

(六)质量管理

建立健全院系两级的质量保障体系,在贯彻执行学院相关管理制度精神的基础上,制订和完善系教学管理制度,使教学组织、实施和管理制度化、合理化、科学化。

落实学院“三全”育人工作实施方案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目标,开发特色课程,完成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以专业资源为平台,建立校企深度合作制度,强化专业同企业融合,建立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形成产学研结合的共同育人长效机制。

建立企业参与的专业人才培养评价制度,建立实训基地共建、专业教学共同开展、学生就业共同促进的体制和机制,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专业同企业高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质量监测内容,如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资源库建设,实训条件,人才培养质量与专业建设效果等。

九、毕业要求

本专业学生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修完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习内容,修满规定学分,准予毕业。

本专业毕业学分规定为必修课程85学分(含军事理论及军事技能4学分,劳动1学分);限定选修课程32学分,任意选修课程学分9学分;毕业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6学分。总计132学分。

鼓励学生参加专业职业资格证、相关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和各类技能等级考核,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获得相应学分;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比赛、创新创业实践、志愿服务及其他社会公益活动,获得相应学分;鼓励学生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参与科研课题,获得相应学分。根据学院有关规定获得的学分可以进行转换。学分转换依据《河南林业职业学院学分制管理办法》、《河南林业职业学院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和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办法》执行。

其他依据《河南林业职业学院学生管理规定》执行。

十、附录


1、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全学程教学活动时间分配表如附录1所示。

附录1 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全学程教学活动时间分配表

          学年与学期

项目与周数

周数

小计

入学教育及军训、毕业教育

3

2





1

理论教学

74

15

16

14

15

14


认知实习实训








跟岗实习实训

13

1

2

3

3

4


劳动

1



1




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

16






16

学期、毕业考试

5

1

1

1

1

1


运动会、节假日、机动

8

1

1

1

1

1

3

周数总计

120

20

20

20

20

20

20

2、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全学程教学项目分析表如附录2所示。

附录2  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全学程教学项目分析表

    学时学分

项目类型

学分

学时

总学时

理论

实践

公共基础课

28

422

332

90

专业核心课

56

836

418

418

限选课

专业课

≧16

140

70

70

公共课

≧20

294

294


任选课

9

132

132


军事技能、劳动

3

142


142

认知、跟岗实习


390


390

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

6

480


480

合计

132

2836

1246

1590

公共基础课学时

与全学程学时占比

≧25%

(422+294)/2836=25.2%

实践学时与全学程学时占比

≧50%

1590/2836=56.1%

 

 

3、环境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进程安排表如附录3所示。

附录3  环境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进程安排表

(必修课程部分)

课程

分类

序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数

学期与周学时分配

小计

理论

实践

公共基础课(28学分)

01

军事理论

2

30

30


2






02

思想政治教育

形势与政策

8

120

114

6

2

2

2

2



03

公共英语

8

124

124


4

4





0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

30

30


2






05

创新创业教育

2

28

28






2*


06

体育

6

90

6

84

2

2

2




专业核心课程

(56

学分)

07

环境工程制图

4

64

32

32


4





08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4

56

28

28



4




09

分析化学

4

60

30

30

4






10

仪器分析

4

60

30

30


4





11

环境微生物技术

4

64

32

32


4





12

专业英语

2

28

14

14





2


13

环保产业认知

2

28

14

14





2


14

环境监测

8

128

64

64



4

4



15

水污染控制技术

8

128

64

64


4

4




16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4

60

30

30




4



17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技术

4

60

30

30




4



18

城市水处理系统运营与管理

4

60

30

30




4



19

环保设备与应用

4

56

28

28





4


认知、跟岗实习


390


390

1

2

3

3

4


军事技能、劳动

3

142


142

2


1




课程学分、学时小计

84

1258

750

508







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学分、学时小计

6

480


480






16

学分、学时总计

93

2270

750

1520







注:体育第三学期为专项选修课。

第三学期有一周劳动实践,计1学分。第一学期至第五学期进行学期认知实习和跟岗实习,学分分散到各实训项目。学时后带 “*”者表示该学期为考查课程,其他均为考试课程。学时下面用下划线表示考核不及格后不允许补考的课程。


附录3  环境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进程安排表

(选修课程部分)

课程

分类

序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数

学期与周学时分配

小计

理论

实践

限选课程(38学分 )

专业限选课

1

室内环境污染控制与监测

4

56

28

28



4




2

环境生态学

4

56

28

28



4




3

环境管理

2

30

15

15




2



4

环境影响评价

4

60

30

30




4



5

环境法律与法规

2

28

14

14





2


6

环境工程施工管理

2

28

14

14





2


公共限选课

7

信息技术

2

30

15

15

2






8

公共艺术

2

30

15

15

2






9

高等数学

4

60

60


4






10

职业生涯规划

2

30

30





2*



11

社交礼仪

2

30

30





2*



12

马克思主义理论

2

30

30





2



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

28

28






2


14

就业指导

2

28

28






2*


15

职业素养

2

28

28






2*


课程学分、学时小计

38

552

428

124







任意选修课(9学分 )

含国家安全教育、节能减排、绿色环保、金融知识、社会责任、人口资源、海洋科学、管理等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等。

 

注:限定选修公共基础课中,必选12学分,其他公共基础课选修8学分,限定选修课中专业课类选修不少于10学分。

任意选修课程选修不少于9学分。

 

 

 

 


 


终审:李兴平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