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行业新闻>详细内容

行业新闻

努力使学校教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1-06-23 11:10:07 浏览次数: 【字体:
当今时代是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飞速变化的国内外形势,一个显著特征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进而带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快速发展。客观形势的飞速变化,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动,推动着终身教育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只有终身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教育是培养人的工作,社会变革必然要求教育进行相应的变革。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学校教育,应及时进行调整改革,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美好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促进学生终身学习、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奠定基础

  在学习的问题上,一提到基础,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这样的“基础”是相对于更高层次的知识而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否成为“基础”,取决于它们对于掌握更高深的学科知识是否必需。而我们所说的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不是以学科需要和发展来定位的,而是以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为取向的;不仅仅体现为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奠定基础,更包括强化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体现时代发展变化的要求。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基础,不仅包括就业技能,而且包括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以及社会交往与合作、忍耐挫折等能力。这种基础的重要意义,在于使学生在生活、工作中遇到具体问题尤其是困难和挫折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理性思考,不盲从、不盲动,而是作出独立判断,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

  把握学校教育调整改革的主要抓手

  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能力,学校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改革。     

  在教育理念和课程设置上,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应现代社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为此,应进一步创新教育理念,使以传授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为主的科学教育与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为主的人文教育不再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融合、携手并进;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的现状,合理设置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更多体现现代社会发展要求、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综合课程,以适应提高学生解决复杂社会问题能力的需要。

  在教育目标和价值取向上,从关注面向少数人的学科课程向更多关注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转变。传统课程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未来的专门人才。从科学与教育的关系来看,它是从科学的角度看待学科课程,强调专门教育,强调学科课程专业意义上的价值,因而在内容上更注重学术,强调学科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系统、深入地学习基础科学知识,注重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解决科学问题。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未来的社会公民。从科学与教育的关系来看,它更强调从教育的角度看待学科课程,强调普通教育,强调学科课程通用意义上的价值,注重实际,强调公民的基础知识,希望学生学习日常生活和社会中的基础科学知识,注重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解决社会实际问题。

  在教育内容上,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这需要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需要,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学生学习的内容必须是能够体现高级思维水平和智慧水平的“经典”知识;是现代社会背景下最优化和最有社会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正确学习和生活的方法、步骤、智慧的知识,包括发现、分析、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认知策略;是在理解和领悟理论知识基础上,在特定情景中知道应当做什么和如何去做的知识;是在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并用于指导实践的“智慧”。总之,教学内容应该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践。

  在教学实践上,促使学生从单纯接受教育向主动学习发展转变。教学过程不应该是只满足于人类已有文化知识的传递,让学生简单认同和被动接受,而要着眼于学生和未来社会的发展,不断激发和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指导学生提高对各种信息知识进行选择、辨别、分析和应用的能力,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 实现学生从单纯接受教育向主动学习发展转变,为其终身学习和不断发展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提倡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在实践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判断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能力。

  在课程评价上,构建适合学生终身发展需要的评价标准、操作方式和信息反馈机制。注意评价内容的全面性、科学性,使之准确反映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注意在教育中选取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重视联系社会、生产、生活实际,考查学生对真实社会情境中知识的理解、选择和应用能力;设计综合性和探究性的问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设置开放性的题目,给学生发挥思维潜力的空间,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