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该如何面对规模办学难题
中职学校该如何面对规模办学难题
谈起学校近几年的发展,河北省邢台农业学校校长关林柏可以说是喜忧参半。一方面,随着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逐步提高,老百姓逐渐认识到了读职业学校的好处,生源越来越充足,学校发展前景乐观;另一方面,学生数量增长之后,问题也随之而来,短短两三年间,在校生从原来的500多人发展到3400余人,是原来的6倍多,给学校管理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学生规模大了怎么管?教师数量不够、实习实训设备跟不上怎么办?受到这些问题困扰的其实不只是关林柏一人。如何解决规模扩大带来的办学难题,保证学校健康发展,成为中职校长们必须面对的一大考验。
师资薄弱成“短板”
“最大的问题就是老师不够用!”河北省唐山市建筑工程中等专业学校校长戴恩情深刻感受到了问题的迫切性。他说,现在学校在校生有2900多人,比2004年翻了一番,而在岗教师仍只有90人左右,班主任、专业课教师非常紧缺。
为了缓解师资紧缺的困境,戴恩情从外面聘请了60多名教师,其中包括河北理工大学、唐山学院的教授,还有建筑行业退下来的一些专业人士。“外聘教师的水平倒没问题,但这种方式实际上不太适合中职学校。”他解释说,由于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差,经常需要在课后找老师补习指导,而外聘教师讲完课就走,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多不便。
师资队伍薄弱是目前中职学校普遍面临的问题。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首先是教师数量不足,很多中职学校的师生比接近1∶30,离教育部门的要求差距不小。
基础设施待加强
“我刚到学校时账户上只有50万元,学生食堂和宿舍都是自己想办法、找企业投资建的,直到现在还没还完款。”关林柏道出了办学的难处。他认为,有关部门对于中职社会力量办学、后勤社会化等缺乏明确规定,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戴恩情最近参观北京一所职业学校之后也颇有感慨:“这所学校在城区有5处校址,都是学校自己的,我们的条件可跟人家没法比。”他的学校现在是一校4址,只有主校区的产权归学校,其他3处场地都是租的。“今年市政府给批了150亩地,规划建设5万平方米,投资1.2亿元,到时条件会比现在好很多。”但是如何筹措资金,也让戴恩情发愁。他的打算是通过现有土地置换、政府担保贷款和政府补贴这3项来筹资,可申请政府担保贷款的难度很大,现在还不知道能不能办下来。
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远远跟不上学校规模发展的速度,对此,湖北省荆门市教育局职成教科的王春梅认为,不少地方还是沿袭重普教、轻职教的老路子,仍然是集中力量办好县一中,而对职业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到位;另外,实习实训条件也还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目前,比较好的做法是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但这在较大程度上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如果当地没有大型企业,就很难找到合作伙伴,共建实训基地更是无从谈起。
加快改革是出路
“快速、持续、健康”,是中等职业学校应该遵循的发展轨迹,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如何让学校健康发展?专家认为,政府、社会和学校要共同努力,加快职业教育改革步伐,从多方面入手提高职业学校管理水平。
北京师范大学技术与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赵志群认为,现在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较好,政府投入力度也有所增加。但是,同时也要看到,教育投资是不可能马上见效的,而且怎样保证投入的钱能花到刀刃上,也需要统筹考虑。
赵志群建议,应当把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看成整个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系统工程的一部分,可以先由政府支持为主干专业开发一批高质量的课程供职业学校选用,在此基础上,学校有的放矢地对基地建设资金的使用进行规划,根据专业核心课程的需要采购适用的设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在师资建设方面,则应对职业学校教师的准入机制加强规范。在现阶段,让多数教师达到“双师型”标准还不现实。在选择兼职教师时,应当按照一定的标准,如按照不同岗位要求,选择或有较强实用理论水平的、或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当然最好是二者兼备。同时,还应增加学校在用人方面的自主权,使学校可以从社会上选聘教师,让教师队伍既有稳定性,又有一定的流动性。
近年来,一些地方在扩招的同时加大了职教改革力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如浙江省绍兴市通过网点调整,引导学校自我发展,实施学区化管理,进行“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结构工资制”等人事制度改革,不仅较好地应对了规模扩张,还收到了“规模效益”,办学水平普遍提升。贵州省则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与深圳、青岛、大连、宁波等城市开展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在完成扩招任务的同时也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理念,改善了办学条件。(本报记者 刘琴)
《中国教育报》2006年12月19日第2版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